阎锡山
|
性别: |
男 |
政党: |
中国国民党 |
籍贯: |
山西省五台县 |
出生: |
1883年
|
逝世: |
1960年5月23日 台湾省台北市 |
学历 |
|
经历 |
|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7月22日),字百川[1]、伯川,生于山西省五台河边村(今属定襄),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 1 生平
- 2 演讲及文章
- 3 参考文献
- 4 相关网站
|
生平
1901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后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返国,出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官、监督。不久应清庭朝考,得中举人。任山西陆军第二标教官,后任标统。辛亥革命时,率部起义,任山西都督。之后曾支持袁世凯称帝,获封“一等侯”,之后亦继续支持北洋政府。1917年护法期间,奉段祺瑞令带兵赴湖南作战。因山西省于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为中国富庶省份之一,因此阎锡山成为1910年代-1920年代中国的重要地方统治者之一。
1926年北伐战争起,1927年1月,蒋介石任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路总司令,6月阎锡山通电拥护三民主义,改悬青天白日旗,被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对张作霖作战。1929年任陆海空军副司令。1930年元旦,获国民政府颁授一等宝鼎勋章,但随后便与蒋介石就军队编遣意见左右,联同冯玉祥,李宗仁另组国民政府,引发中原大战。9月,张学良通电支持蒋介石,并派兵入关。冯、阎大败。阎锡山先到大连,之后再回山西。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寻求和解。阎于1932年3月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司令官,并指挥太原会战等抗日战争许多大小战斗。国共内战期间,阎锡山所辖军区被解放军徐向前部攻占,最后只剩太原及大同两座孤城,最终无奈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山西。蒋介石下野后,阎于1949年6月在广州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11月20日以行政院长代行总统职,12月8日自成都飞到台湾,编查“太原五百完人”名单,宣传以梁化之为首的“太原五百完人”事迹,并短暂代理政府在台军政。1950年2月19日,因行政院长代行总统职不得超过3个月,由行政院副院长朱家骅代行总统职。1950年3月,蒋介石以“复行视事”理由,于台湾复出总统,阎锡山随即自行辞职,并被聘为总统府资政,1960年,阎锡山病逝台北。葬于阳明山上的阎锡山墓。
演讲及文章
- 《仁学与仁政——第九次整理村范会议讲词》
- 《公道主义之村本政治》
- 《村村无讼 家家有余》
- 《先将自己放在民间,才能将政治放在民间》
- 《国情人情与全民革命》
- 《三十七年元旦首脑部团拜大会训话》
- 《对美国白皮书之观感》
- 《世界大同》
参考文献
相关网站
前任: 何应钦 |
行政院长 1949年6月13日—1950年3月14日 |
继任: 陈诚(首次) |
国防部长(兼任) 1949年—1950年 |
继任: 顾祝同(兼任、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