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竞存,绰号残仔明,惠州府海丰县人。他曾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他在广东在任期间,曾推动广东省建设,并正式建立广州市。陈炯明政治上主张效美国体制,“中国联省自治”。他反对“北伐”,并因此驱逐曾支持过的孙中山。最后陈炯明被孙中山打败并退居香港,曾担任中国致公党首任领袖。
陈炯明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县白町乡,1898年中清朝秀才。1906年,陈炯明入读广东法政学堂,为第一届学员,同届同学中有邹鲁,教员中有朱执信、古应芬。在读期间,曾领衔控告惠州知府陈召棠。于1908年7月以“最优等生”成绩毕业。陈炯明毕业后回乡一年倡办海丰地方自治会,戒烟局等社会工作。又筹办《陆安自治报》(后改称《海丰自治报》)。
1909年7月陈炯明当选广东咨议局议员,积极推行各种改革社会与保障人权的议案,后在上海加入同盟会,创办《可报》支持革命党。1910年参与倪映典的庚戌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陈与马育航,龚石云等经香港回海丰,期间也有参加参加刘思复组织的“暗杀团”活动。至5月返回广州,参加咨议局议论整顿粤汉铁路及筹抵赌饷等事的临时会议。
1911年3月的黄花岗起义起义中,陈炯明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他一方面参与起义,另一方面又借助自己的议员身份,以个人的房产保护革命党人的准备工作。陈炯明在黄花岗起义中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未中,或说临阵脱逃。之后陈居住避居香港九龙城南,后在南洋华侨的资助下,在海陆丰筹备革命武装力量,占领惠州后改称“循军”。广东光复后,他带领循军入广州,亲往清朝新军滇军的将领龙济光处将其说服,并将其部队交回其管理,任命其为广东总绥靖处副经略。陈炯明在广州整顿军队编制,循军自行解散。
民国成立后,陈炯明历任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龙济光在二次革命时跟随袁世凯,击败陈炯明控制了广东地区。陈炯明逃到香港又遭到香港政府的驱逐,原打算前往法国,到达新加坡时得知广东的袁党内讧,军队中又有支持革命者,陈便打算留在新加坡以图日后反攻。其后曾短期旅游法国。期间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要求画押宣誓效忠孙文个人,陈炯明未有参加。
1916年陈炯明潜逃至广东东江地区组织广东共和军,反对洪宪称帝的袁世凯。陆荣廷的桂系部队击败龙济光进入广东,中央政府调停龙济光退驻广东西南的雷州地区。陈炯明被中央政府封为“定威将军”,调派回京“有要事咨询”,广东共和军由朱庆澜省长接收。
1917年12月中旬,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庆澜交还陈炯明十二营警卫军改编为“援闽护法粤军”,向福建进军抵抗闽督李厚基的攻势。陈炯明兼任惠潮梅督办,在当地设立筹饷局,在汕尾建立造弹厂等设施,并协助当地人修筑道路。1918年8月31日援闽护法粤军进驻漳州。11月下旬停战。
陈炯明部驻军福建期间,苏联曾派人送列宁亲笔信与陈炯明联系,并咨询陈是否有合作的可能。陈指出苏联革命后治权侵夺了人权,又称辛亥革命后国人已对民主有所认识,“民众懂得有更好的共和政制,即不患再有反革命”。
陈炯明在闽南逗留了两年零四个月。桂系操纵的广州军政府于1920年8月11日下令以沈鸿英为攻闽总司令,分三路进攻福建。陈炯明和亲孙中山的许崇智部队反攻,陈于1920年11月回到广东就任省长。长期受到桂系力量打压的广东地区欢迎陈炯明主政,省外广东人合资汇款60万支持陈,又有华侨捐献飞机12架。陈炯明邀请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回广东,11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并改编陈的军队由其直辖。
1921年2月中旬,孙中山召集广东的国会议员召开非常会议,推选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陈炯明等人以选总统无异于自树目标,广东目前无力抵抗北方进攻为由反对,但最终未能阻止。1921年6月,桂系军阀再次进逼广东,陈炯明带兵迎敌。此战虽击败桂系,但死伤人员约有全军五分之一,士气大受打击。
陈炯明主张实行“联省自治”(民选议员和地方长官等),遵邹容《革命军》遗志,“建立以美国为模范,加以适应中国传统和国情的修改”的美国式的民主联邦;这与孙中山的北伐、武力统一的主张有所冲突。陈炯明8月初进入南宁后,原打算协助马君武筹划仿照广东省的“地方自治”计划。包括恢复省议会,筹设仿照广州的市政府。但又孙中山再下令炯明北伐,激化其与陈的矛盾。1922年4月孙文执意北伐,陈炯明无法接受孙的条件,遂被罢黜,回惠州隐居。
1922年5、6月间,第一次直奉战争的爆发,奉军战败使得孙中山原本的打算落空。6月1日旧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王家襄,吴景濂等在天津集会,宣布“非法总统”徐世昌无效,徐世昌于2日宣布辞职,之后黎元洪复职。北方各界以护法运动目的已达为由,纷纷希望孙中山下野以求打破两个总统的僵局。而粤军中的叶举等人也联名发电文要求孙中山下野。陈的部下,粤军将领邓铿遭暗杀,孙文一方坚称是陈炯明所为,但近年来一些学者根据史料认为此事有可能是孙文一方所为。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在通知孙文后,出兵围攻总统府,鸣炮警示孙文离开广东。孙文转移到到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还击轰炸广州后离开广东,史称“六一六事变”。
1923年1月4日,孙文通电讨伐陈炯明,以拥护孙文的滇、桂军与倒戈的粤军联合,组成东西两路“讨贼军”,1月15日陈炯明宣布下野,次日撤出广州退守惠州东江。
1923年5月28日到10月27日,支持孙中山的部队围攻惠州,粤军死守。陈炯明实际未有参加战斗。10月粤军反攻发动广州近郊攻势,未果后双方保持僵局。后1924年广州发生西关屠城,广东各界由于孙中山的行为而转向同情粤军。陈炯明也已经策划好反攻计划,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孙中山的部队获得了苏联的支持,得到了大量较粤军有优势的武器。
1925年,孙中山派蒋中正率黄埔军校学生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陈炯明部。尤其是在第二次东征中,苏联派将官直接指挥部队行动。陈炯明被迫解散军队,退居香港。
1925年10月10日,其前身为前清洪门秘密会社的“美洲致公堂”,正式改组为中国致公党,陈炯明被推举为为总理。
陈炯明晚年生活拮据,有时甚至三餐不继。九一八事变后,有日本人送他八万元支票,陈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还。1933年他病逝于香港,停尸的是家中的一张行军床,连棺材也是母亲备用的棺木。
陈家收到各方挽联达三千多幅,陈立夫、邹鲁、章太炎、吴佩孚、段祺瑞、居正、尤列、张东荪、张君劢、朱庆澜、曹亚伯、徐傅霖、黄绍雄、陈铭枢、黄素居、徐景唐、黄三德、褚辅成、马育航、黄季陆、谢炳文等均有送联。因家中无钱下葬,灵柩存放于香港东华义庄。1934年他的旧部发起募捐活动,社会各界纷纷捐资,其中包括有汪精卫、陈济棠、蒋中正等人。1934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一,1921年陈任省长时下令禁烟的日子)终葬于惠州西湖旁。
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用12磅大锤猛击陈墓30多厘米的花岗岩大碑未成,打算翌日用炸药炸平坟墓,第二天却被村民以害怕危及周边房屋为由保护起来。之后多年,当地政府也没有对此墓进行修葺。直到2010年底,惠州当地政府才对该墓及周边地区重新规划修复。
1920年11月陈炯明回到广东,就开始筹划重组军政府,团结西南,建立十二省联省政府的初步计划。他的最初目标是将广东建设为模范省。
在地方自治上,政府颁布“暂行县自治条例”,“暂行县长选举条例”和“暂行县议会议员选举条例”。条例规定,县级政府具有地方部分事务的决策权,而条例未规定者归省政府管理。县议会议员有限期,县政府受省政府监督。
民选县长由县民直接选举县长侯选人三名,再由省长择一委任,这是为了避免部分地方恶势力干扰选举。舞弊违法的问题则交由省法院处理。当时番禺县的县长选举,两次被法院否决。县级议员方面,每个县的议员名额由本县居民数量计算。议员本身只是人民的代表,没有薪酬只有一些公务费用报销。
陈炯明将地方法院分为数级,分别为地方审检厅、一等地方法庭、二等地方法庭、三等地方法庭。同时他严禁自己的部队未经司令部允许将犯人就地枪决。
陈主政广东,就马上禁赌禁烟。并在广州东校场公开销毁十四万两,价值四十万元的鸦片烟。
陈一方面裁减广东驻军,另一方面着手裁减政府人员。与此同时,孙中山却扩充自己的嫡系部队。
1921年初,广东省议会选出省宪起草委员会进行起草省宪。同年12月19日,正式通过“广东省宪法草案”。这比湖南与浙江两省的省宪晚几个月。广东省宪规定比较简单,起草主任黄毅与湘浙两省宪的起草人,“中华民国”约法起草人之一王正廷有密切联络。
陈炯明在任期间,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建立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他又下令兴建公路,公家兴办实业,扶持民间企业。
陈炯明曾在大潮汕地区(包括惠州、梅州、揭阳等地)兴办免费的公立学校。
在广东省主政期间,陈对教育系统所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由于陈在广东掌权时间太短,很多政策措施还没有机会实现,便在孙中山完全掌权后消失殆尽。
1920年代初,彭湃发起了海陆丰农民运动,陈炯明最初对该运动抱持宽容与支持之态,并试图说服彭湃为其服务。1925年6月第一次东征后的黄埔军校革命军暂离开海丰,因彭湃和海陆丰农会积极参加及配合东征军,陈炯明部重占海丰后对农会进行了报复,并毁了彭家。另有观点,如殷丽萍认为陈是受当地地主豪绅压力而开始反对农民运动。
陈炯明亦对女权运动大力倡导并给予支持,主张经教育权利、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利的现实主义的顺序渐次达到。
刘凤舞历史小说《民国春秋》所描述的陈炯明残杀幼童事件只有小说做为来源。
1920年12月15日《香港华字报》转载《上海新申报》对陈炯明的评论云:“陈氏为人刚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章太炎誉陈“清操绝于时人,于广中弥不可得”。孙逸仙曾坦言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无论是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还是共产党主导的新中国政权,在教科书上描述陈炯明都以“逆党”、“叛军”、“叛徒”称之。为了蒙蔽国民以维护专制独裁统治,中共的教科书上完全没有提及陈炯明对共和体制的贡献。1990年代以后,部分学者开始对此进行考证,尤其是陈炯明之子陈定炎查阅了当时的大量报刊资料,方才让世人重新认识陈炯明。但陈定炎的资料中也并非全无偏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