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 457 篇,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末页 |
|
401 |
回复1楼: |
|
|
我叫姜波,女性。出生在吉林省。祖藉是山东。现在北京打工。呵呵?看到这个贴子,过来凑个数。呵呵 |
|
|
|
|
|
|
作者:222.128.48.*
2008/10/17 15:51:40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02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姜巍 |
|
|
|
|
|
|
作者:60.23.42.*
2008/10/17 12:35:53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03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咱姜家人还真多的 很高兴认识大家 我叫姜威
|
|
|
|
|
|
|
作者:219.136.239.*
2008/10/15 18:59:18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04 |
回复8楼: |
|
|
姜春云同志历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委书记,1992年10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4年9月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95年至1998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十三届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
|
|
帖子相关图片:

|
|
|
|
作者:221.232.183.*
2008/10/14 21:30:13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05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辉 河南人 我儿子今天满月叫姜昊然 侄儿叫姜建 侄女叫姜思琪 |
|
|
|
|
|
|
作者:61.54.146.*
2008/10/12 18:24:38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06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还是52楼的姜俊平,今天在网上看了2008胡润宇宙财富榜也有个叫 姜俊平的,我是穷人部队复原后现在上海打工, |
|
|
|
|
|
|
作者:58.24.226.*
2008/10/12 16:02:41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07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也叫姜俊平, |
|
|
|
|
|
|
作者:58.24.226.*
2008/10/12 15:41:24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08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姜睿 现居上海 |
|
|
|
|
|
|
作者:116.228.243.*
2008/9/25 10:51:22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09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铁!湖南长沙的.
很高兴认识家门们啊!呵呵~~~~~~~~!
男的确实还蛮多的哦,是不是有这样的遗传啊! |
|
|
|
|
|
|
作者:61.187.53.*
2008/9/22 11:19:44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10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舰涛 很高兴认识你们~! |
|
|
|
|
|
|
作者:60.9.10.*
2008/9/21 7:09:34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11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姜幼强,香港的 (父母亲上海的) |
|
|
|
|
|
|
作者:58.62.74.*
2008/9/18 1:09:21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12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偶叫姜晴 |
|
|
|
|
|
|
作者:125.38.34.*
2008/9/17 19:45:52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13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现在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都是咱一家人。 |
|
|
|
|
|
|
作者:122.7.207.*
2008/9/17 9:59:36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14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涛,现在居住山东。 |
|
|
|
|
|
|
作者:122.7.207.*
2008/9/17 9:53:29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15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情况摘要
我是鄱阳县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并任法医工作。男性,汉族,53年出生,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从事医务工作30年。部队生活18年,少校军衔。90年转业回鄱阳工作至今。本人法医业务立过三等功,事迹与相片上了《检察日报》。近四年退出一线,写得些有关姜夔的事。至今初稿三十万字完成。
1.有关姜夔传说6篇:范成大赠小红,张辑寻宝,辛姜唱和千古风流章句,御书楼,苏泂哭姜夔,依平甫生活十年。在强调范成大为什么赠小红,刻画张辑效仿姜夔及描写鄱阳几处风景,突出表现辛姜之词的深度,对复国的期盼,体现姜张“情甚骨肉”几节写得传奇又确带历史印迹。
2.杂考有:鄱阳姜姓考,姜夔的合肥情事探讨,家谱可信度,姜夔世系考。鄱阳姜姓世家,世系从明初记载起,可信度有明正德二年的石碑记录。合肥情事有词中句子为证。
3.杂论:祭白石公,姜夔词中造境特色,姜夔冷俊思维产生原因探讨,论词体兼论南宋词坛两体派。关于姜夔词中青楼的另一说,试论姜夔的爱国词。
4.导读:姜夔词中典故导读,姜夔词中各句鉴赏,浅谈姜夔的两篇“戏”词等。纠正对姜夔词“池面冰胶,墙腰雪老”的错误解读。
5.解读:读姜夔的一首咏美人词。解读姜夔《玲珑四犯》词。解读《夜行船》和《浣溪沙》词——破解姜夔与苏氏结婚时间,解读《满江红》词。姜夔词中的酒味,姜夔词句中的梦境,姜夔词中的意境。
6.附录:姜夔手迹影印件,姜夔自叙,姜夔的词等。
书名暂定《姜夔魂乘东风归祭》
,共计32万字左右。
姜清水
2008.5.29
联系电话:13979333152
|
|
|
|
|
|
|
作者:59.54.168.*
2008/9/17 9:39:19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16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万钦 |
|
|
|
|
|
|
作者:222.174.145.*
2008/9/16 15:56:12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17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俺叫姜华 俺请大家帮个忙 我儿子出生快一个月了 我还没给他去取好名字呢 他是08年08月17日23时55分在江苏盐城射阳出生的 请各位大侠赐个名吧 |
|
|
|
|
|
|
作者:jch349335829
2008/9/4 14:10:01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18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姜泽 姜雯 姜喆 姜雨吟 |
|
|
|
|
|
|
作者:124.129.114.*
2008/8/29 13:25:56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19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勇,呵呵。。 |
|
|
|
|
|
|
作者:58.219.242.*
2008/8/27 8:51:51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20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姜成光 姜意 姜敏 |
|
|
|
|
|
|
作者:124.79.200.*
2008/8/8 1:04:24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21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闯,重庆的,我刚生一千金,正在想名字,请个位同胞帮忙想一下,2008年6月1日出生,谢谢!! |
|
|
|
|
|
|
作者:59.53.64.*
2008/8/7 22:08:00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22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祭白石公
岁遇丁亥,民逢盛事。节届清明,大地回春,倍思吾公,为祭具文:
泱泱中华,精英无数。历史长河,名人似星。吾公白石,词圣当朝,后世传颂,词入教材,文化名人,当之无愧!
吾姓先祖,名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吾姓氏家谱称白石公,辈分名讳佐时。白石公生逢乱世,国破家碎。公心高气盛,热血爱国,虽是布衣,用笔作刀,大声疾呼,不能偏安。写出靖康之耻,胡马窥江,废池乔木,都在空城,桥边红药,知为谁生。悲壮雄奇,动人心魄。
白石公“格律派”诗词一代宗师,宋词中独创“清刚”一派。创作中务求辞句雅正工丽,音律和谐精密。成就于词坛顶峰,感怀时局,关心国事,借景喻时,咏物写情。将国事、人生、爱情、乡思、咏物交织一体,抒发情怀。融会贯通时政民俗,情结取其志向,以诗词形式写出心中所想,自制乐谱,教人传唱,名噪天下。受后人盛赞,称其“裁云缝月之妙手”“词中之圣”。朱熹,范成大,谢深甫之众,甚爱白石诗词,后人亦纷纷学之,首推张炎,成就卓卓。
白石公著述以诗词知名当时,以文化名人文明于后世。公著述颇多,不愧“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今可考白石公诗词、乐书、书学、杂著、书法等十余种。《四库全书》中有白石公诗词80余首存于世。
白石公交游甚广,足迹遍及赣、鄂、湘、浙、皖等地。特别是“合肥情事”,让他揪心,写出了许多灿烂的精妙词句流传后世。正因为此,公在合肥停留时间也较长。由于白石公精通音乐又善于鉴赏,工书法,诗、词、文的造诣都达到了极致,因此他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和礼遇。当时名人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叶适、洪迈、朱熹都与他有交往,并留下了诗词唱和。著名诗人肖德藻还把侄女嫁给了白石公。
当代也有不少学者对白石公进行研究和追随。全国政协委员王冠亚多次呼吁对姜夔进行正确评价和研究,还与他人合作写了一部以姜夔为主要角色的电视剧剧本。安徽也成立了姜夔研究协会,老年大学中创办了《姜夔研究》刊物。互联网上有姜夔研究网站,并提议给姜夔在合肥找个家。网站上有不少研究姜夔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叫侯露的,写了一个关于姜夔合肥情事的戏曲剧本,叫《魂断赤阑桥》。在此特别要感谢浙江大学教授、词学大师和学者他用了生命中大部分精力对夔公进行研究,并出版了几本书,尤以《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为好,为夔公合肥情事打开了一扇门,也对他忧国忧民之心和诗词艺术水平做了不少有益研究及宣传工作。近代对夔公的研究者甚多,知名学者有汪世清、刘永潜、姜海峰、吴金华、张锲等,可以说全国已经对夔公研究是热了,火了,夔公若泉下有知,当笑……
夔公在世终生布衣,落魄贫困,靠亲友周济过活,居无定所。死时也是友人吴潜等人凑钱埋葬。夔公就是生活在这么个环境之中,通过自己努力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艺术上成就,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是个词圣,是个音乐家,是个书法家。
夔公死后据说葬在杭州西马腾,可当代研究者不少去西马腾寻访,均不见夔公墓地,夔公真是一生悲壮!可歌,可颂,可泣,可叹!
今夔公后人元正、会武、清水创意在江西鄱阳团林乡藕塘姜村为夔公立灵魂之墓,盼夔公灵魂归故里是为祭!
鄱阳姜氏夔公二十四代孙:姜清水 执笔
丁亥清明
2007年4月5日
|
|
|
|
|
|
|
作者:59.54.187.*
2008/8/1 17:27:31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23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祭白石公
岁遇丁亥,民逢盛事。节届清明,大地回春,倍思吾公,为祭具文:
泱泱中华,精英无数。历史长河,名人似星。吾公白石,词圣当朝,后世传颂,词入教材,文化名人,当之无愧!
吾姓先祖,名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吾姓氏家谱称白石公,辈分名讳佐时。白石公生逢乱世,国破家碎。公心高气盛,热血爱国,虽是布衣,用笔作刀,大声疾呼,不能偏安。写出靖康之耻,胡马窥江,废池乔木,都在空城,桥边红药,知为谁生。悲壮雄奇,动人心魄。
白石公“格律派”诗词一代宗师,宋词中独创“清刚”一派。创作中务求辞句雅正工丽,音律和谐精密。成就于词坛顶峰,感怀时局,关心国事,借景喻时,咏物写情。将国事、人生、爱情、乡思、咏物交织一体,抒发情怀。融会贯通时政民俗,情结取其志向,以诗词形式写出心中所想,自制乐谱,教人传唱,名噪天下。受后人盛赞,称其“裁云缝月之妙手”“词中之圣”。朱熹,范成大,谢深甫之众,甚爱白石诗词,后人亦纷纷学之,首推张炎,成就卓卓。
白石公著述以诗词知名当时,以文化名人文明于后世。公著述颇多,不愧“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今可考白石公诗词、乐书、书学、杂著、书法等十余种。《四库全书》中有白石公诗词80余首存于世。
白石公交游甚广,足迹遍及赣、鄂、湘、浙、皖等地。特别是“合肥情事”,让他揪心,写出了许多灿烂的精妙词句流传后世。正因为此,公在合肥停留时间也较长。由于白石公精通音乐又善于鉴赏,工书法,诗、词、文的造诣都达到了极致,因此他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和礼遇。当时名人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叶适、洪迈、朱熹都与他有交往,并留下了诗词唱和。著名诗人肖德藻还把侄女嫁给了白石公。
当代也有不少学者对白石公进行研究和追随。全国政协委员王冠亚多次呼吁对姜夔进行正确评价和研究,还与他人合作写了一部以姜夔为主要角色的电视剧剧本。安徽也成立了姜夔研究协会,老年大学中创办了《姜夔研究》刊物。互联网上有姜夔研究网站,并提议给姜夔在合肥找个家。网站上有不少研究姜夔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叫侯露的,写了一个关于姜夔合肥情事的戏曲剧本,叫《魂断赤阑桥》。在此特别要感谢浙江大学教授、词学大师和学者他用了生命中大部分精力对夔公进行研究,并出版了几本书,尤以《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为好,为夔公合肥情事打开了一扇门,也对他忧国忧民之心和诗词艺术水平做了不少有益研究及宣传工作。近代对夔公的研究者甚多,知名学者有汪世清、刘永潜、姜海峰、吴金华、张锲等,可以说全国已经对夔公研究是热了,火了,夔公若泉下有知,当笑……
夔公在世终生布衣,落魄贫困,靠亲友周济过活,居无定所。死时也是友人吴潜等人凑钱埋葬。夔公就是生活在这么个环境之中,通过自己努力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艺术上成就,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是个词圣,是个音乐家,是个书法家。
夔公死后据说葬在杭州西马腾,可当代研究者不少去西马腾寻访,均不见夔公墓地,夔公真是一生悲壮!可歌,可颂,可泣,可叹!
今夔公后人元正、会武、清水创意在江西鄱阳团林乡藕塘姜村为夔公立灵魂之墓,盼夔公灵魂归故里是为祭!
鄱阳姜氏夔公二十四代孙:姜清水 执笔
丁亥清明
2007年4月5日
|
|
|
|
|
|
|
作者:59.54.187.*
2008/8/1 17:26:27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24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威,在青岛做房产中介的 |
|
|
|
|
|
|
作者:124.135.4.*
2008/7/19 14:20:12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25 |
回复8楼: |
|
|
说得太好了! |
|
|
|
|
|
|
作者:220.176.120.*
2008/7/19 9:53:32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26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海龙 |
|
|
|
|
|
|
作者:59.44.172.*
2008/7/10 23:03:09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27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海龙 |
|
|
|
|
|
|
作者:59.44.172.*
2008/7/10 23:01:46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28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怀》一诗,其中时间刚好十年。在唐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得眼病,杜牧请假去看,唐时制度,仕臣职事官假百日,满百日即停职。杜牧请假已满百日即遭遇制度停职,却弃官后居扬州。杜牧之十年梦觉,当指官场名利,不过如梦。”
周汝昌此意指杜牧任官十年,回顾名利场,不过如梦,才有此“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周汝昌,男,汉族,1918年生于天津,著名红学家治、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研究诗词,赏析,笺证为其专长。是当代文学研究大家。
他的这一见解符合“青楼原是指帝居及豪门高户”之意,并非是青楼专指妓院之说。这一说更切实际。杜牧为官十年,并非妓院生活十年。何况杜牧诗题就是“遣怀”,是在抒发不满情怀之意。这样一来读姜夔的词就顺当了。更能理解姜夔用“扬州梦”的真意。
如上所述:青楼并非妓院专用代名词。青楼原指帝王的居所,或豪门高户,青楼本就是用青漆粉饰过的房子。杜牧的“赢得青楼薄幸名”是指官场之十年名利场。姜夔 词化用“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无意赞美妓院生活浪漫,或指游乐生活,而是说杜牧的诗写得好。在《扬州慢》词中以杜牧写得好诗,烘托着杜牧看到扬州掺状无兴致写出好诗来。在《汉官春》词中姜夔化用杜牧官场十年,不过是一梦没做大贡献,也指自己疏于计划,以此激励,劝说辛弃疾不要归退,要以苏东坡,苏轼为榜样。
此说应该是成立的,这样后来研究姜夔的词,就不能说“青楼梦好”是指姜夔赞美妓院生活,也不会发生回避之事了。我希望如此!
姜清水
2007年7月13日
|
|
|
|
|
|
|
作者:59.54.177.*
2008/7/10 11:51:17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29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可正因为姜夔应用了杜牧的有关青楼梦诗句,不委婉,不回避,不忌讳,而是直截了当明写“青楼梦好”。姜夔在此词中含意并非指妓院生活很 漫。可有人就这样理解,偏偏要这样说。也正因为姜夔有“青楼梦”好句,好象姜夔赞成在妓院生活美好。使姜夔的思想品德受到很大影响,他的形象在诗词研究者,读者心目中也大打折扣。
姜夔在《扬州慢》词中用“青楼梦好”本意是说杜牧现在看到扬州遭兵灾后的惨状,荒凉样子,就是有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词的水平,也不会有好兴致能写出好诗来。
姜夔在《汉宫春》词用“扬州十年一梦”指杜牧因故而退,你则不一样,指自己对社会没有做出贡献是疏于计划之过,你则不同,用此激励,劝说辛弃疾不要归退,应以苏东坡,苏轼为榜样。
可从清朝以后,难能有人这种理解姜夔用杜牧诗句之意。特别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杜牧的名句。还好杜牧是男性,若是女性,更不得了。这都已让杜牧背上了骂名,说杜牧是轻狂之徒,放荡之子。而且姜夔运用此名句,说青楼梦好,也给牵进大染缸,一时洗不清。
青楼原本就是用青漆粉饰过的房子。有时作豪门高户的代称。三国时曹植有诗说“青楼临大道,高门结重光。”这里就是指豪门高户。有时也指帝王的住所。清朝袁牧《随园诗语》中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春楼”。
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一书中,有周汝昌给夏教授的三函,其中第二函中说到,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事。其大意是“杜牧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及弟做官,开成二年作《遣怀》一诗,其中时间刚好十年。在唐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得眼病,杜牧 |
|
|
|
|
|
|
作者:59.54.177.*
2008/7/10 11:50:18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30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关于姜夔词中青楼梦的另一说
姜夔的存世之词有关青楼梦的应用有两处。一是《杨州慢》词,二是《汉宫春》次韵稼轩词。
扬 州 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急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汉 宫 春
云曰归欤。纵垂天曳曳,终反衡庐。扬州十年一梦,俯仰差殊。秦碑越殿,悔旧游、作计全疏。分付与、高怀老尹,管弦丝竹宁无。
这是此词的上片。
姜夔在这两首词里,均应用了杜牧的“扬州一梦”。也就是杜牧的《遣怀》诗中的名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姜夔很欣赏杜牧,他在《扬州慢》词里用了杜牧的三首诗中的名句。《遣怀》词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赠别》诗中“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二十四桥明月夜”。
杜牧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写了不少有关扬州的诗。姜夔爱杜牧的诗,“初 ”;第一次到外闯荡就选择了扬州,也是因为杜牧之诗写得好。吸引了姜夔。可姜夔到了扬州亲眼所见,已不象杜牧笔下的扬州,很失望,也很悲伤 。于是写下了千年传唱而且满载盛誉的《扬州慢》。
|
|
|
|
|
|
|
作者:59.54.177.*
2008/7/10 11:49:27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31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二是词的结句:“待到归鞍时,只怕春深”,此二句含意只怕也能读出三种悲状来。一是待到词人回到合肥,合肥恋人已嫁了。二是待到词人心情好时,春天又已过去了。三是等到我看到国运昌盛时,春天已不是现在朝庭的春天了,或者是等到我回到故乡,春天已不是现在朝庭的春天。
姜夔的此词是写梅,借梅为题,所说悲伤之事。意象冷俊,构思奇妙,以景助情,下笔委婉,回味不尽,值得一读。
姜清水
2008年5月1日
|
|
|
|
|
|
|
作者:59.54.177.*
2008/7/10 11:46:30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32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粘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词序中交待①此词作的时间是1186年农历正月初七(丙午人日)。②此词作的地点是长沙萧德藻官宅。③兴尽悲来,碎吟成调。是不是真醉无人知晓,但此八个字说明了一个“悲”字的真谛。全词围绕一个“悲”字而写。
此词写了三种“悲”状。一是国家大气候,二是个人身世,三是怀念合肥恋人。
先说怀念合肥恋人:词中有“有宫梅几许,红萼未宜簪”说当时认识合肥恋人时,她还不到婚嫁年龄。词中又有“记曾共西楼雅集”这是说曾在一起见过面,有过交往,是不是此处指合肥恋人。笔者曾有过说是姜夔的鄱阳老家的妻子,可能有点牵强。词中还有结句“只怕春深”有指合肥恋人等到姜夔再去合肥时就已嫁人了。悲伤恋情不如意。
个人身世:比较能说明问题是词中有“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这是说飘零天涯,来返于汉阳与湖南间不知为什么事,悲伤落入记湖飘零生活。
国家大气候:词的起拍“古城阴”。此阴有学者认为是长沙南面。笔者也认为有此意,但阴不特指南。姜夔词就是这么妙,能叫读者拍案叫绝。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主要是写南宋那个时期的大气候。用“阴”来描写那段历史是再好不过的。有了“阴”,姜夔觉得还不能完全表达那叫人心酸的“悲”状,接着用“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来强调“阴”的程度,“悲”的惨景。从这个角度去读姜夔的《一萼红》就不能认为是冰开始溶化了,而应该是“积重难返”的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对“池面冰胶,墙腰雪老”的误读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值得注意:一是姜夔词序中交待写词时间是正月初七,已是春天。理解为姜夔是写春天景致。实则是姜夔写春寒,红梅淀放,春风未到。二是让“胶”字给蒙了,“胶状”不成块,糊状也。胶状的冰当时开始溶化,但用胶状冰是读不通姜夔《一萼红》词的。
需要怎样去解读“池面冰胶,墙腰雪老”呢?
上面说了此词是写“悲” 状。既是悲状,冰就不是“开始溶化”,雪也不是“残雪难消”。姜夔当时的心境是“凝冰积雪”的意象。情事不知何时再见,又担心恋人她已嫁,自己势力奋斗,乡试不中,飘落江湖,羁旅天涯,前途无望,生不逢时,大气候阴沉,三种悲状呈现在姜夔面前,有如三座大山,压得词人喘不过气来。本来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再加上“云意还又沉沉。”更不知这冰什么时候化,雪要老到什么程度。这样就不难解读,“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了。应该是冰与冰的胶着,冬天的冰未化,春寒的冰又到,一层冰上加一层冰,是冰胶着状态,而非胶状态。雪是遇天寒地冻给冻硬了,不是刚下来是那么细嫩,柔软了。这样读法就顺当多了,就贴近姜夔《一萼红》词的“悲”状词旨。
在这词里还有二点值得注意:一是“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此三句词是说从水中,地面到空中三个层面,仍是说三种悲状。全词也是说情事、身世、历史现状三种悲状,应该说不是巧合,而是词人的巧妙构思给安排的。
|
|
|
|
|
|
|
作者:59.54.177.*
2008/7/10 11:45:06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33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纠正对姜夔词“池面冰胶,墙腰雪老”的
错误解读
“池面冰胶,墙腰雪老”是姜夔的《一萼红》词中的句子。因此两句词涉及到对此词的全面理解,是《一萼红》词的灵魂之语。错误解读必将对词旨的理解引向另一个方向。笔者手上资料都没有正确解读,有必要予以纠正。
笔者惧到三种解读法:一是“池面冰冻未解,墙角积雪未化。”此种解读法是有点接近词旨,但未真正理解,所以不能全面解读词旨,无法读出姜夔《一萼红》词的韵味。
二是“以胶状冰,以老状雪。”此种解读法较第一种读法又离词旨远了点。有点应付状,未能进入姜夔《一萼红》词的意境。
三是“冰胶:指池水凝结成的冰,开始溶化。言冰凌欲化未溶。雪老:言残雪凝结而难消。”这种解读法离姜夔《一萼红》词的词旨就更远了,甚至是背道而驰,理解反了意思。
为了让突如上三种误读的事实,笔者先挡录姜夔的《一萼红》词如下,看看姜夔词中是怎么个说法。
一 萼 红
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
|
|
|
|
|
|
作者:59.54.177.*
2008/7/10 11:43:59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34 |
回复8楼: |
|
|
8楼你说的不对,姜姓历代名人倍出,当今社会也不少,山东省的省委书记姜异康和省长姜大明,都是咱们姜氏族人,中国工行长和建设部长都是姓姜的呀!姜氏家族历代人丁都为国家、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不乏名人、功臣,亦出现了一批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方面做出贡献之人物,如军师祖师西周初年的姜尚、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南宋词人姜白石、音乐家姜夔、清代直隶提督姜桂题、中共红军名将姜镜堂、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等,这些都是我姜氏家族的骄傲。为了发扬家族传统,以示后代子孙光耀门庭,奋发图强,发扬光大,每个家族都是民族的细胞。若每个家庭都能光耀祖宗,为本族争光,无疑中华民族就会兴旺发达。一个人不爱家,岂能爱国乎?…… |
|
|
|
|
|
|
作者:59.48.74.*
2008/7/1 19:28:21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35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颖...呵呵 |
|
|
|
|
|
|
作者:59.108.98.*
2008/7/1 14:44:04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36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日眼,花鸟暮年心。”说范成大与姜夔的友情:“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说姜夔对范成大死亡的伤心:“遗书知优枕,未吊只空堂,”“沉思洒杯落,天阔意茫茫。”
把姜夔的《自题画像》诗与《吊范成大》诗做一比较,就不能明白《自题画像》是以自己身份写自己,而《吊范成大》的诗就是以自己身份写范成大,区别之大,用词明显不同,诗旨明显不同。这体现了姜夔诗词一贯坚持的婉约风格,说自己与说他人就是不同,体现《自题画像》诗很符合姜夔的自己情况。而《吊范成大》诗就很符合姜夔与范成大两人之间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姜夔的《自题画像》诗是姜夔为自己的画像而题的诗。画像又是布衣诗人的像,而且姜夔的画像来龙去脉清楚,笔者由此认定:这张具有布衣身份,诗人风范的半身像就是姜夔的画像。
姜清水
|
|
|
|
|
|
|
作者:61.180.14.*
2008/6/28 6:19:22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37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其二
未作龙蛇梦,惊闻露电身。百年无此老,千首属何人。安得公长健,那知事转新。酸风忧国泪,高冢卧麒麟。
其三
未定情钟痛,何堪更悼亡。遗书知伏枕,来吊只空堂。 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沉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
六、姜夔的《自题画像》诗与《吊范成大》诗之比较
姜夔的《自题画像》诗第一句是说有鹤样高寿的外衣。如果姜夔这样说范成大,那就是姜夔对范成大不敬了。第三句是说“赋情芳草”,若放在范成大身上,一是不符合范成大的诗情,范成大是以田园,花鸟为主。正如姜夔在吊诗中所说“花鸟幕年心”。二是不大妥当。一个晚生说长者“赋情芳草”,姜夔的笔下会留笔德 。姜夔可以“戏平甫”,可以“戏张仲远”,若戏范成大,那不是范成大人品出错,就是姜夔脑子出了问题。据考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那么姜夔就不会说范成大“赋情芳草”了。倒是姜夔自己“赋情芳草”几十年,1176年前后认识合肥女子,到1197年前后姜夔仍梦思不断,几十年写了不少情词。
《自题画像》诗用姜夔自己的口吻写自己,那就恰当,得体。自己不说自己是高寿,而是说有高寿外衣。如现代人问老人:今年高寿?老人必回答:虚度多少春!或者说“吃了多少年盐或米之类”,而绝不会回答:今年老子寿高七十、八十之类。这里就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含蓄,自谦的人格品行,传统风貌。
姜夔《吊范成大诗》就直白,率真,说范成大的人品,“三高竟欲寻”,“胡虏有知音”,“酸风忧国泪,高冢卧麒麟”,说范成大的经历:“身退诗仍健,官高病已侵”,“胡虏有知音(使金事)”,说范成大的心境,“ |
|
|
|
|
|
|
作者:61.180.14.*
2008/6/28 6:17:03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38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凌:有相犯,迫近之意。
霜:有高洁,白色之意。凌霜是年岁的代称,指头发近似霜样白了。
数:点数,频繁,或密意。也指天然之理,天数,气数,命运之意。
点:个数,点灯,燃火等意。
红:火与血的颜色。有发迹,喜庆,利润,胜利,成功等意。
下面再看如上字与词组合的情况。
“鹤氅如烟羽扇风”可以理解为:披着高寿的外衣,在飞快的羽扇风中度过。这里的羽是音乐之音,扇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也就是说不能理解为羽毛做的扇子。应该是在音乐声中度过到高寿时期。这一句强调了一个“声”字。这与姜夔的音乐研究几十年有关联。
“赋情芳草绿荫中”:说用心书写情词寄托对恋人的相思,尽情书写美人的诗词,可又隐藏在“绿荫中”,不易被人发现一片真情。这句又与上一句的“声”字相配,强调了一个“色”字。这与姜夔几十年写的情词有关。
“黑头办了人间事”:说是头发还是黑时,青壮年时期就办了人间的大事。我们家乡有句俗语:白发人送黑发人,是长辈送葬晚辈之意。应该是人间一大悲衰之事。姜夔四十来岁,头发未白,就有儿女死亡之事,是其送葬的,此句当指此事。
“来看凌霜数点红”这是连接第三句之意,到了头发迫近霜时还有几点“红”,这个“红”是连接第三句,那意思就明白不过了。不用猜是发迹,成功,胜利等。当指儿女之意。若改“凌霜”为“凌霄”,诗意不但有改变,只怕也难读通。姜夔的诗词虽然含蓄,暗喻手法较多,但仍不失顺畅,“去留无迹”风韵。
前两句是说自己的经历,后两句是说儿女事。这也应是《自题画像》最好的事由。在那百事孝为先,无后为大的思想环境中,《自题画像》还能选其他事由比其更好吗?前两句围绕“声”“色”写自己的过去,后两句写传承之事,不但符合当时社会现状也符合姜夔的心态。
现在把四句诗连起来理解:
第一句是说:时间过得快,象烟一样,就到了披着高寿外衣的时候,是在音乐声中度过的。
第二句是说:用情用心血写就的情词在绿荫中不易被人发现一片真情。
第三句是说:青壮年时期就送走了儿女,是一悲哀事。
第四句是说:老了还有儿女传承感到心慰。
这四句诗也很与姜夔身世,经历相符。具体事项其他章节中已述,在此不费笔墨,只说这四句诗是与“姜夔《自题画像》”之诗旨相适应的。
五、姜夔吊范成大的诗
姜夔与范成大的关系,友情,其他章节中涉及到,这里省略。但要知道范成大很赏识姜夔,姜夔对范成大充满着感激、尊敬、爱戴之情。这些应该在姜夔吊范成大诗中有体现,现抄录姜夔吊范成大的诗如下。
其一
身退诗仍健,官高病已侵。江山平日眠,花鸟暮年心。九转终无助,高竟欲寻。尚留巾垫角,胡虏有知音。
8466 |
|
|
|
|
|
|
作者:61.180.14.*
2008/6/28 6:16:05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39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鹤;是一种大鸟,高寿的象征。俗语有松鹤延年。
氅;是外套,外衣之意。
如烟:快而轻,形容时间过得快。
羽:是古代音乐中五音之一,也是羽毛的简称。
扇风:是一种生活状态。羽扇风:有在音乐声中生活过程意。
赋情:以诗词寄托情怀意。
芳草:芳香之草。有知音,红颜知已,情人,美人之意,这里代指情事。
绿荫:绿色的荫。荫有庇护,荫庇,荫凉等意,这里当是荫庇意。绿荫中:是隐藏,不易被人发现的绿荫之内意。
黑头:头发是黑的人。指人在青壮年时期。《辞海》中载:司空图《新岁对写真》诗赋轻销丹灶火,市朝偏贵黑头人。又载:《世说新语•识鉴》:诸葛道明初过江左……先为临沂令,丞相(王导)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黑头公谓头未白而官至三公。又引申说京剧脚色行当。京剧传统剧目中的包拯,大都以唱功为主,并勾黑脸,后即泛称偏重唱功的花脸脚色为黑头。有时也作为“大花脸的同义词”。包拯是做过宰相,在戏称黑脸包公。京剧的黑头脚色由此可认为并非专指包拯或专指宰相,更何况京剧的存在也在姜夔《自题画像》诗之后的不少年月。
办了人间事:办了是做了。人间事:可多了。最大的人间事,当是生死大事非他莫属。此当指生死大事。
来看:有你看,再看,过来看之意。
|
|
|
|
|
|
|
作者:61.180.14.*
2008/6/28 6:15:08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40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而后夏承焘教授认为:“今传白石像是范成大像无疑矣。”
如上所列主要焦点在对姜夔《自题画像》诗的理解,把黑头当宰相,把凌霜与凌霄混为一谈。认为鹤氅羽扁是宰相的身份,最后一处认定“玉立身”就合良玉所图,就更是附会之意了。
至此,认为姜白石的画像是范成大的画像。据周汝昌先生的《范成大诗选》一书上说,范成大“另有传世范石湖像,官服”。而周汝昌先生还是先用姜夔的画像放在《范成大诗选》卷首做为范成大画像流传。
三、画像的风格
笔者所搜集到了姜夔画像数张,如周汝昌先生的《范成大诗选》书上的,《白石道人诗集》书上的,还有互联网上的,几张画像实为一张,全部相一致,只是有尺寸上有大小之分,其他无法区别有不同之处。
画像是上半身小像,突出表现了布衣身份,诗人风范。长袖大褂宽松得体,潇洒自如。长长布帽垂领,端正戴在头上,衣帽穷酸,不失礼仪。双手合扰于胸腹间,儒者姿态,温和动作,双眉浓而长,双眼有神,慈眉善目,聪慧而具灵气。鼻大而不尖,尽情体现中华民族的汉人特征,端正,居中,不斜,不尖、不勾、不偏。面部修长,轮廓清楚,透出用脑者,贫困人群的消瘦特点。上口唇薄,下口唇稍显露厚实,微露下齿数颗。面部表情象是微笑,又似无奈,善者印象。右耳大而长呈现世人面前,左耳隐去,犹如侧身接待客人来访态式,大家风度犹在。花白头发凸出右耳外,右耳前亦可见头发凌霜,苍老年岁显现发间。上唇部胡须寸余,两边长者过二寸多,下唇和颌颏部胡须落于胸部,长者飘于上腹部,胡须长而整齐,飘逸,长者风范,儒生风骨,具有个性,呈现面前。头稍低压,流溢谦和而稳重,神韵可见。
整个画像线条清淅,轮廓分明,衣着大方,姿态可敬,形象鲜明,风格独特,严如一尊长者儒家,布衣诗人雕塑。
四、对姜夔“自题画像”诗的理解
自 题 画 像
作者 姜夔
鹤氅如烟羽扇风,赋情芳草绿荫中。
黑头办了人间事,来看凌霜数点红。
笔者所见到的姜夔《自题画像》诗全文就是这样的。目前互联网上搜索也只有这么一首,不知是否改动。若没有改动诗句,笔者认为提出疑问者所说的诗旨就不那么准确了。如“鹤氅羽扇”并非连贯使用,而中间有“如烟”两字,后有一个“风”字,凌霜而非凌霄。下面笔者先折字分析然后再重组,诗旨就能明了。
6366 |
|
|
|
|
|
|
作者:61.180.14.*
2008/6/28 6:13:37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41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关于对姜夔画像的认定情况探讨
一、姜夔画像的存在
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显示,有如下几种情况证明姜夔的画像存在。
(1)白石道人诗集上有姜夔画像附书。
(2)元代陆友的《研北杂志》载有白石绝句《自题画像》诗,笔者所搜集到,所看到的诗为:“鹤氅如烟羽扇风,赋情芳草绿荫中。 黑头辨了人间事,来看凌霜数点红。”
(3)清道光年间乌程管以金品湘作有《遗像跋》一则,称其友人姜玉溪得姜夔画像,而后刻一石像供奉于西湖边孤山林处士词。
(4)清道光和光绪年间的白石集均有姜夔画像。
(5)武康白石道人祠有姜夔画像。
(6)徐熊飞白鹄山房文钞(三)载白石道人画像记云:“宋白良玉作姜尧章白石道人画像。”
(7)夏承焘教授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书中有称“此像石刻往年尚在西湖放鹤亭。”
从如上资料中得知,姜夔的画像作于宋人白良玉,姜夔自己题诗一首,元代陆友的《研北杂志》上记有全诗,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集上附有姜夔画像,到清朝金品湘作《遗像跋》一则,并将画像刻于石上,供奉于西湖边孤山林处士祠。姜夔石刻画像往年尚在西湖放鹤亭。武康白石道人祠中也有白石画像存在。
由此可见姜夔的画像存于世,并流传至今。来龙去脉清楚,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二、姜夔画像问题的提出
夏承焘教授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书中《杂考》一节(十二)有四处疑问提出。
(1)说冒广生先生告予:“研北杂志所载白石绝句,其第三句‘黑头办了人间事’非宰相不能当。殆白石为石湖题像,杂志云自题画像,误矣。”
(2)说夏敬观先生曰:“石湖园中有凌霄峰,其凌霄花甚著名,见石湖诗集。”白石题像云:“来看凌霄数点红”当是为石湖像。
(3)又说第一句“鹤氅羽扇”句亦用宰相事。
(4)还又说案诚斋集(十二)有和范至能参政云:“梦中相见慰相思,玉立身长黑漆髭”与良玉所图亦合。
而后夏承焘教授认为:“今传白石像是范成大像无疑矣。”
如上所列主要焦点在对姜夔《自题画像》诗的理解,把黑头当宰相 |
|
|
|
|
|
|
作者:61.180.14.*
2008/6/28 6:12:08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42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祭白石公
岁遇丁亥,民逢盛事。节届清明,大地回春,倍思吾公,为祭具文:
泱泱中华,精英无数。历史长河,名人似星。吾公白石,词圣当朝,后世传颂,词入教材,文化名人,当之无愧!
吾姓先祖,名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吾姓氏家谱称白石公,辈分名讳佐时。白石公生逢乱世,国破家碎。公心高气盛,热血爱国,虽是布衣,用笔作刀,大声疾呼,不能偏安。写出靖康之耻,胡马窥江,废池乔木,都在空城,桥边红药,知为谁生。悲壮雄奇,动人心魄。
白石公“格律派”诗词一代宗师,宋词中独创“清刚”一派。创作中务求辞句雅正工丽,音律和谐精密。成就于词坛顶峰,感怀时局,关心国事,借景喻时,咏物写情。将国事、人生、爱情、乡思、咏物交织一体,抒发情怀。融会贯通时政民俗,情结取其志向,以诗词形式写出心中所想,自制乐谱,教人传唱,名噪天下。受后人盛赞,称其“裁云缝月之妙手”“词中之圣”。朱熹,范成大,谢深甫之众,甚爱白石诗词,后人亦纷纷学之,首推张炎,成就卓卓。
白石公著述以诗词知名当时,以文化名人文明于后世。公著述颇多,不愧“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今可考白石公诗词、乐书、书学、杂著、书法等十余种。《四库全书》中有白石公诗词80余首存于世。
白石公交游甚广,足迹遍及赣、鄂、湘、浙、皖等地。特别是“合肥情事”,让他揪心,写出了许多灿烂的精妙词句流传后世。正因为此,公在合肥停留时间也较长。由于白石公精通音乐又善于鉴赏,工书法,诗、词、文的造诣都达到了极致,因此他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和礼遇。当时名人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叶适、洪迈、朱熹都与他有交往,并留下了诗词唱和。著名诗人肖德藻还把侄女嫁给了白石公。
当代也有不少学者对白石公进行研究和追随。全国政协委员王冠亚多次呼吁对姜夔进行正确评价和研究,还与他人合作写了一部以姜夔为主要角色的电视剧剧本。安徽也成立了姜夔研究协会,老年大学中创办了《姜夔研究》刊物。互联网上有姜夔研究网站,并提议给姜夔在合肥找个家。网站上有不少研究姜夔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叫侯露的,写了一个关于姜夔合肥情事的戏曲剧本,叫《魂断赤阑桥》。在此特别要感谢浙江大学教授、词学大师和学者他用了生命中大部分精力对夔公进行研究,并出版了几本书,尤以《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为好,为夔公合肥情事打开了一扇门,也对他忧国忧民之心和诗词艺术水平做了不少有益研究及宣传工作。近代对夔公的研究者甚多,知名学者有汪世清、刘永潜、姜海峰、吴金华、张锲等,可以说全国已经对夔公研究是热了,火了,夔公若泉下有知,当笑……
夔公在世终生布衣,落魄贫困,靠亲友周济过活,居无定所。死时也是友人吴潜等人凑钱埋葬。夔公就是生活在这么个环境之中,通过自己努力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艺术上成就,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是个词圣,是个音乐家,是个书法家。
夔公死后据说葬在杭州西马腾,可当代研究者不少去西马腾寻访,均不见夔公墓地,夔公真是一生悲壮!可歌,可颂,可泣,可叹!
今夔公后人元正、会武、清水创意在江西鄱阳团林乡藕塘姜村为夔公立灵魂之墓,盼夔公灵魂归故里是为祭!
鄱阳姜氏夔公二十四代孙:姜清水 执笔
丁亥清明
2007年4月5日
|
|
|
|
|
|
|
作者:59.54.146.*
2008/6/21 20:20:22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43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解读姜夔《玲珑四犯》词
玲珑四犯
作者 姜夔 南宋大词人
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
译文:日月如梭,时流似箭,已是岁暮,绍兴城中接连不断的响起锣鼓声,家家户户挂起大红灯笼,欢庆丰收,欢度春节。这时夜里仍然寒冷,春意不浓烈,我已游倦,羁游中难有欢快时,纵观上下千年,很是伤感、痛切。悲凉的愁绪积于心中如何发泄,要似江淹那样吟恨赋,倾吐凄凉心声。乾坤只不过万里,人生也只有百年,此情最苦,我真不想再飘零。
杨州曾是那么幽雅繁华的地方,也发生过以歌女换骏马,漂亮姑娘偷窃他人门户那样无聊的故事,都象醉酒醒于明月下一样,犹如梦幻随人间世事后浪推前浪般潮水一样消逝。我也曾写过《杨州慢》《暗香》《疏影》《齐天乐》等那些优美的词和文章,那又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飘零天涯,四海为家。依我说,待到春天来了,倒不如象林逋一样以花为伴侣,打发下半生。
注释:
1. 越中:当指浙江绍兴。越为古越国,绍兴是越国地盘。
2. 叠鼓:叠为重复,接连不断地击鼓。
3. 春浅:春意不深不浓烈。
4. 倦游:旅游,羁旅累了,疲倦了,无再游兴趣了。
5. 俯仰:左右、前后、上下、纵横。《易经•系辞上》载“仰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6. 江淹:南北朝代南朝梁国的大文学家,作有《恨赋》《别赋》等著名作品,成语江郎才尽或才因老尽均指此江淹。
7. 南浦:江淹在《别赋》中有句名言“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现把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方。
8. 换马:是个掌故。据《异闻实录》记录:鲍生多养歌女,韦生好乘骏马。一日两人相遇,对饮美酒,酒劲发作,商定互换爱好,即以歌女换骏马。意明即无聊生活。
9. 端正窥户:端正、整齐、正统、漂亮、美丽,这里指漂亮好。窥户:偷看人家门户。
10. 羁游:指在外乡飘零。
11. 教说与:意指可说或依说,教我说。
解读:词序中交待了时间、地点。词的前两句是渲染烘托词序所交待的时间背景。快过年了,人们都沉浸于快乐欢庆春节之时,鼓声不断。这时姜夔身在外乡,自己无法融入绍兴欢乐的海洋中,寂寞、悲凉愁绪悠然而生,怎么也不能像绍兴人那样高兴起来,顿时想总结一下自己。第三句开始,进入正题,感受:“匆匆时事如许”;认知:“倦游欢意少”;感伤:“江淹又吟恨赋”“思绪:“唯有此情苦”;世事:“轻盈换马端正窥户”,感悟:“酒醒明月下”;牢骚:“文章信美知何用”;现实:“天涯羁游”;展望:“寻花伴侣”。
《玲珑四犯》曲牌创自周帮彦。宋人多依其填词。姜夔此词虽名为《玲珑四犯》,但字句及所犯宫调,都与周邦彦所创有区别,当是姜夔自度曲谱。《词谱》把他列为《玲珑四犯》别体。
据考姜夔在宋光宗绍熙四年,也就是1193年春至1194年春或1193年岁暮,其间除1193年12月到苏州吊范成大外,一直在绍兴逗留。
1193年春姜夔有与葛天民登卧龙山,游兰亭,越中仕女游春,陪张平甫游禹庙等诗存世。1193年秋姜夔又与黄庆长夜泛鉴湖,作《水龙吟》词,1193年岁暮作此词。
姜夔在1193年岁暮约40岁左右,到了不或之年,未立业,仍在外飘零,几次应试不第,仕途上失意,虽然“少小知名翰墨场”,可经济上困顿拮据状态没有改变。这个时候姜夔客居绍兴,听到人们在为欢度春节而忙碌,音乐高唱,锣鼓边连击,居家门口挂上了大红灯笼,好一派节日气氛,自己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此词。
姜夔此词一般理解为是姜夔抒写身世总结自己而作,但往深层读,认真琢磨姜夔全词的用辞,就能读出另一种味来。
姜夔用“江淹又吟恨赋”句,引用江淹所恨之意,另加上一句江淹的《别赋》中的“送君南甫”句言,恨什么,伤什么不用言明,读者只要知道一点江淹的恨和伤就可明了。而且用“又吟”江淹已不在人世多少年,这个“又吟”当是姜夔自己比江淹要吟恨赋。又用“唯有此情苦”,是什么苦?是百年身世,还是万里乾坤?身世是指自己还是他人?乾坤是指大地还是苍穹?再往下看,姜夔再用“文章信美如何用”句,文章写得好是好事,可结果怎么样?并不好,“天涯羁游”就是文章优美所得到的报酬!这么个结果是谁造成的呢?当然不是姜夔自己,也不是“万里乾坤”,这样读者就能读出“时代,社会所造成的”。到此读者还能说姜夔此词是抒写姜夔自己的身世呢!而不是感怀时局吗?假设读者仍不能读出姜夔此词之意,我们再看姜夔此词结句“寻花伴侣”。词人无奈,在这种“文章信美如何用”的年代,写得好词的词人只论为四海飘零。那也没法,只好去改行养花而不写文章了。也只有在这个时代,这种社会状态下,词人也只有发牢骚的能耐。
姜夔就是姜夔,此词应该说是有一定豪放词人的气魄,直率爽畅,欢快倾吐,大胆直逼社会,可姜夔用辞就是那么含而不放,放而不俗,婉转深沉,高洁意趣,清雅风骨,含蕴无限,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使人神观飞越”。
姜夔的这首词有了译文,有了注解,一般读者不难读懂。笔者就目前有些学者对姜夔此词中“杨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和“春来要寻花伴侣”两个辞句的读法谈一些不同的读法。
1.“杨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目前有学者认为姜夔“当年时常与佳丽歌女交往,听歌欢舞,开筵把杯”或认为姜夔在扬州有一段曾纸醉金迷的生活,流连于一片花红柳绿,笙歌乐舞之中”。
笔者认为不然,应该是姜夔之意是说:“扬州是那么繁华幽雅之地,也曾有过歌女换马和漂亮姑娘偷窥他人家门户的无聊之事,那也还不是象醉酒的人醒在明月下,一切都随人世间的时事如同后浪推前浪的潮水一样消逝”。此句是姜夔为下句自己发牢骚注脚,夯实基础。文章再优美又有何用,还不是浪迹天涯,四海飘零。此意犹如开篇“叠鼓夜寒,垂灯春浅”一样,是交待背景,春节快到了,听到不停的击鼓声,想起往事。这里用“歌女换马”掌故,而引发自己够努力的还不是落得如此地步。
2.春来要寻花伴侣:目前有些学者解读为“即便春回来了,又能如何以自己的景况也就是继续重复单调的生活,最多不过是寻花为伴,权解无聊就是了”。或认为“待新春来临,估且寻花为伴,来缓解客中寂寞吧”。
笔者认为“寻花伴侣”则是姜夔无奈,无法承受生活重压,想逃避现实生活的苦难,多年想学要追随的生存方式。姜夔词中有多处提到一个热爱种花的人,称为“妻梅子鹤”的林逋。最明显处是姜夔在《念奴娇》毁舍后作词中句“因觅孤山林处士,来踏梅根残雪”。这句辞意旨很清楚,就是说姜夔自己是踏梅根残雪,来杭州寻访孤山林逋居士胜迹,追随或追寻林逋那种“种梅养鹤”,把梅花当作妻子,把鹤当做儿女来养的闲居。脱离尘俗的生活境地。姜夔在1197年正月初一日写的《鹧鸪天》词中有句“梅花闲伴老来身”,也正说明姜夔追随林逋精神世界的现实情况最好写照。正因为姜夔的责任心强,承受着生活重压,最终未去过“妻梅子鹤”的生活。
评议:姜夔此《玲珑四犯》词,是姜夔在对自己四十年代人生的一次阶段性总结。整篇词突出姜夔自己认为怀才不遇,对社会不满,对不重视人才的政局不满,对自己“天涯羁旅”现实不满,倾吐满腹牢骚,写出了姜夔的无奈及愁绪。喊出了“唯有此情苦”,发泄了“文章美知何用”的牢骚。把自己的现状不好,责怪时代或责怪朝庭当局。整篇词虽有两声呐喊直白,但不俗。总篇词仍未离开婉约词风,诗情画意境界高洁。借江淹写恨伤,借歌女换马写自己认真做人文章写得好,反衬自己“天涯羁旅”结果。其是神来之笔。最后展望未来,还是一个无奈“寻花伴侣”。
姜夔这首总结式的《玲珑四犯》词,从交待起笔背景后,相继写了:感受、认知、感伤、思绪、世事、感悟、牢骚、现实几个片段都很顺畅,不留做作之迹,一气呵成。让人读来心酸而富有美感,也能跟随姜夔笔端心潮起伏,去思考:人生难道就如姜夔所说,你再努力又能怎么样呢?最后姜夔落笔是展望。可这展望竟是“寻花伴侣”。
姜夔的“寻花伴侣”看似是一个不经意,一个无奈的展望,其间就说出了全词的词旨,也就是中心思想,核心内容,真是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展望常理应该是一年比一年好,明天更美好,或是明天比今天好,希望改变目前状况,向好的方面发展,好时更好才是展望;可姜夔的展望就是一个比今天,比以往更差,更糟糕的展望。以往虽然四海飘零还能有“游”的兴趣。写此词时也就是恨恕自己飘零久了,羁旅心凉了,累了才写“总结”式的这个《玲珑四犯》词的。比以往更差的生活谁愿意,姜夔也没办法改变自己的现状,在后来二三十年时光里,姜夔也确曾仍努力奋斗,不断打拼过,如“议大乐”“送饶歌”,最后还不是应验了此词中的一天不如一天,一年不如一年的“展望”。 姜夔的生活惨状,当权政局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至此应该是可以读出姜夔“寻花伴侣”的真正含意了,那就是:一个让百姓无奈,没有希望,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好的当权政局,还能有什么作为?一个没有作为的当权政局能让百姓生活过好起来吗?姜夔前面所写的感伤,牢骚等等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展开的。读到这里,姜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落后,无能,经常挨打,向他国称臣纳贡的朝代——南宋。此词除给我们带来一顿精神美味大餐外,从中让我们也得到无尽的启迪。百姓的努力,要当权政局的认真引导,发挥其各人所长,全面发展,应该也是无尽启迪其中之一。假设那南宋当局能认识到这一点,让“姜夔、刘夔、张夔”等等百姓发挥其各人所长,姜夔的怀才不遇之牢骚只怕不存在吧!至此再延伸一句作解读姜夔《玲珑四犯》词的结语:若是这样,南宋只怕也不会灭亡那么快吧!
姜清水
2007年11月1
|
|
|
|
|
|
|
作者:59.54.146.*
2008/6/21 20:18:21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44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浅议姜夔的奋斗精神
奋斗是奋起而斗之。奋斗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人类进步和发展,社会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奋斗。奋斗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手段的体现。人类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界斗,与异类斗,时而还要与同类斗,在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奋斗也是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引申为宗旨,主要意义。人没有精神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扛着人的空壳身躯那就不叫人的生活,就是一个死了的活人。人要有精神才活得有意义,才能体现人在世间走一趟的真谛。
奋斗与精神组合为奋斗精神,让奋斗得到了升华,给精神增添了几分色彩。奋斗精神是人类励志的一种基本精神,她包括: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契而不舍、大胆创新、执着追求、坚持不懈、不怕牺牲、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等等。
奋斗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定向力,意志力,和凝聚力的一种高级境界。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精神。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都充满着一种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正国为中华民族有了这种传统精神,才能一次次战胜侵略者,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才能使中华民族得以振兴,强盛!事实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奋斗精神能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得当,民族与国家的定向力就准,意志力就大,凝聚力就高,就能战胜任何一方的敌人,奔向更宽广的金光大道。反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奋斗精神引导不好,发挥不力,民族与国家的定向力就差,意志力就弱,凝聚力就小。人再多,也是一盘散沙,任人欺负,任人宰割,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民族与国家就落后,人民就受苦受难,甚至走向灭亡。
个人的奋斗精神只为自己的生存而经营,苦苦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改善个人生存环境,不管他人死活,甚至欺负他人,压迫,剥削他人利益和损害民族,国家利益,其行为卑琐,境界低俗,最终将受到世人的唾骂和抛弃。只有把个人的奋斗精神融入民族,国家和大众利益之中,才具有更高价值,这种人才算境界高尚,品德高尚,情操高尚的人。也只有这种人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会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所谓死了还活着的人,就应该是指这种人。
个人追求崇高精神境界,走出小我,成熟大我,达到无我的境界,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人类达到了这种精神境界,那就又完成了人类一个大的发展阶段。笔者在《张辑寻宝》一文中有一幅对联是说姜子牙的。他最后平定世界封神时,百位神仙都给了位子,唯独自己没有位子。上联是:封神百位各有各位,下联是:胜算唯我无天无我。说的也就是那种“无我”精神境界。
姜夔的奋斗精神有哪些?他是不是把个人奋斗精神融入到国家利益之中,这是本文的重点,下面就此做些议论。
笔者曾在《说说姜夔的人格魅力》一文中专设一节《逆境中奋斗成长的典范》,从布衣到词圣,从依人生活到一代词宗,从一无官职,二无稿费的环境中到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书法家,从食客到占中华词坛一席之位,从飘零江湖到名人巨儒赏识等姜夔的身份转变及不同角度叙述姜夔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事。
笔者又在有关姜夔传说《御书楼》中详细介绍了姜夔向朝庭呈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及送饶歌之事。笔者虽然在此《传说》中把秦桧之孙秦埙编入其中,只是笔者为圆姜夔替陆游抱不平之说,想增添点传奇色彩,把气撒在秦桧的子孙头上,突出一下姜夔的爱憎人品风骨而之。据说姜夔不把字卖给秦埙之事是有的,秦埙做过管音乐方面的官,也是有史可查的。而姜夔“免解”受挫是谁在“作难”就是个谜。笔者的“传说”不能做为正史。
为了加强对姜夔的奋斗精神及是否融入国家利益。笔者在此对姜夔呈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和送饶歌之事简略介绍一下。
笔者从姜夔的《霓裳中序第一》词中得知,姜夔在1186年前后就已发现南宋时国家的正统庙乐混乱,“未知孰是”而起兴作此词。这词牌名本身就是调名而非词名。此词序写了一段有关正统庙乐乱的事实,应该说这就是姜夔的《议大乐》的开始。
姜夔的《凄凉犯》词无纪年,大概作于1191年前后,此词序中有不少是说琴调之事,也可以说是至少《琴瑟考古图》到此时姜夔腹中有初稿。
如上两说成立的话,1186年,1191年到姜夔呈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的1197年,多的十二年,少的也有8年。这么长时间写两本书,是花费了作者多少心血,谁能说清。
如上所述,在那个无官职无稿费的环境下,花费了不知多少心血的情况下,完成了两本书,这种奋斗至少可以包含契而不舍,坚持不懈,执着追求和不畏艰难等。
姜夔把两本书呈献给朝庭,没受到朝庭重视,而又继续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写就《饶歌十四首》又呈献给朝庭,受到“免解”而有人作难不弟后,姜夔没有沉伦,而且仍在坚持,不停的研究古乐而工作,尽职,尽心。姜夔的《徵招》词当是1200年后,也就是说在1197年“议大乐”,1199年“送饶歌”之后姜夔仍未放弃对古乐的研究。
姜夔是一个多产作家,据考有十二种著述以上,是一个大词家,一个诗人,是一个音乐家,是一个书法家,他的身世虽然凄凉,可他的著述,特别是词与音乐方面有特出贡献。词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高理想境界,被尊为一代词宗。音乐方面据考是唯一有谱的歌曲传世。对研究古乐提供了实证。姜夔没有奋斗精神就无法达到这种成就。
这里有一个定向力的问题,姜夔不为当局重用与否而未动摇动时古乐的研究。这也又印证了姜夔对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奋斗精神的肯定。只可惜,姜夔的这些著作现仅存其他人录用的部份语句。1159年还有人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中看到姜夔的《大乐议》存本。
至此姜夔的奋斗精神可以用契而不舍,坚持不懈,执着追求,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来概括。至于是不是融入国家利益,再看下面事实。
(1)姜夔在送饶歌十四首的上疏状中有“昧死以献”四字。这应该是对古乐研究的决心,对国家的热忱,对国事不怕牺牲的精神。
(2)姜夔的《霓裳中序第一》词序中有“未知孰是”四字,是说乱的特征,庙乐乱,怎么解决?姜夔就要以“正”为已任。所以“正庙乐”“正雅乐”是姜夔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但是国家不给研究项目费用,还没有稿费,可姜夔就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去就是十余年时间投入研究。
不管“正庙乐”还是“正雅乐”,对姜夔个人无多大利益,而对国家的音乐统一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件。对古乐的保留和对古乐研究及演奏技法和时代演变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由此当然可以认定姜夔对古乐的研究是和国家利益融入一起的。就是到今日,姜夔所留下的对古乐研究的残卷片言于中华古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给文明古国留下了可以追寻古乐演奏技法及演变的实证资料。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姜夔个人精神,南宋当局没能引导,发挥好。姜夔的研究项目也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也许正因为如此状况,这又给姜夔研究古乐的“残卷片言”显得珍贵增添几份历史凄凉的印迹。这种珍贵所陪伴的是凄凉。从另一角度说,假如南宋当局重视了姜夔的研究项目发起对古乐的研究,只怕音乐的繁荣时期该是南宋朝了,姜夔的那“残卷片言”会被研究者的著作淹灭,这应该是姜夔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如真如此,也许姜夔的历史要重写,南宋的历史也会改写!
我们常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是不错的。这也是正面强调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一个人没有奋斗精神就没有前途的希望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奋斗精神就没有意志力和凝聚力。没有意志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战胜各种风险,困难和敌人的保障,这个民族和国家就要面临四面八方的威胁,甚至一天天走向灭亡。由此可以说:奋斗精神是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种基本精神。
综上所述:姜夔的奋斗精神有内涵存在,值得研究。对姜夔个人历史经历及当时政局的衰败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姜夔的奋斗精神也有值得学习和发扬的现实意义。
姜清水
2008年6
|
|
|
|
|
|
|
作者:59.54.146.*
2008/6/21 20:16:05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45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关于对姜夔画像的认定情况探讨
一、姜夔画像的存在
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显示,有如下几种情况证明姜夔的画像存在。
(1)白石道人诗集上有姜夔画像附书。
(2)元代陆友的《研北杂志》载有白石绝句《自题画像》诗,笔者所搜集到,所看到的诗为:“鹤氅如烟羽扇风,赋情芳草绿荫中。 黑头辨了人间事,来看凌霜数点红。”
(3)清道光年间乌程管以金品湘作有《遗像跋》一则,称其友人姜玉溪得姜夔画像,而后刻一石像供奉于西湖边孤山林处士词。
(4)清道光和光绪年间的白石集均有姜夔画像。
(5)武康白石道人祠有姜夔画像。
(6)徐熊飞白鹄山房文钞(三)载白石道人画像记云:“宋白良玉作姜尧章白石道人画像。”
(7)夏承焘教授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书中有称“此像石刻往年尚在西湖放鹤亭。”
从如上资料中得知,姜夔的画像作于宋人白良玉,姜夔自己题诗一首,元代陆友的《研北杂志》上记有全诗,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集上附有姜夔画像,到清朝金品湘作《遗像跋》一则,并将画像刻于石上,供奉于西湖边孤山林处士祠。姜夔石刻画像往年尚在西湖放鹤亭。武康白石道人祠中也有白石画像存在。
由此可见姜夔的画像存于世,并流传至今。来龙去脉清楚,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二、姜夔画像问题的提出
夏承焘教授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书中《杂考》一节(十二)有四处疑问提出。
(1)说冒广生先生告予:“研北杂志所载白石绝句,其第三句‘黑头办了人间事’非宰相不能当。殆白石为石湖题像,杂志云自题画像,误矣。”
(2)说夏敬观先生曰:“石湖园中有凌霄峰,其凌霄花甚著名,见石湖诗集。”白石题像云:“来看凌霄数点红”当是为石湖像。
(3)又说第一句“鹤氅羽扇”句亦用宰相事。
(4)还又说案诚斋集(十二)有和范至能参政云:“梦中相见慰相思,玉立身长黑漆髭”与良玉所图亦合。
而后夏承焘教授认为:“今传白石像是范成大像无疑矣。”
如上所列主要焦点在对姜夔《自题画像》诗的理解,把黑头当宰相,把凌霜与凌霄混为一谈。认为鹤氅羽扁是宰相的身份,最后一处认定“玉立身”就合良玉所图,就更是附会之意了。
至此,认为姜白石的画像是范成大的画像。据周汝昌先生的《范成大诗选》一书上说,范成大“另有传世范石湖像,官服”。而周汝昌先生还是先用姜夔的画像放在《范成大诗选》卷首做为范成大画像流传。
三、画像的风格
笔者所搜集到了姜夔画像数张,如周汝昌先生的《范成大诗选》书上的,《白石道人诗集》书上的,还有互联网上的,几张画像实为一张,全部相一致,只是有尺寸上有大小之分,其他无法区别有不同之处。
画像是上半身小像,突出表现了布衣身份,诗人风范。长袖大褂宽松得体,潇洒自如。长长布帽垂领,端正戴在头上,衣帽穷酸,不失礼仪。双手合扰于胸腹间,儒者姿态,温和动作,双眉浓而长,双眼有神,慈眉善目,聪慧而具灵气。鼻大而不尖,尽情体现中华民族的汉人特征,端正,居中,不斜,不尖、不勾、不偏。面部修长,轮廓清楚,透出用脑者,贫困人群的消瘦特点。上口唇薄,下口唇稍显露厚实,微露下齿数颗。面部表情象是微笑,又似无奈,善者印象。右耳大而长呈现世人面前,左耳隐去,犹如侧身接待客人来访态式,大家风度犹在。花白头发凸出右耳外,右耳前亦可见头发凌霜,苍老年岁显现发间。上唇部胡须寸余,两边长者过二寸多,下唇和颌颏部胡须落于胸部,长者飘于上腹部,胡须长而整齐,飘逸,长者风范,儒生风骨,具有个性,呈现面前。头稍低压,流溢谦和而稳重,神韵可见。
整个画像线条清淅,轮廓分明,衣着大方,姿态可敬,形象鲜明,风格独特,严如一尊长者儒家,布衣诗人雕塑。
四、对姜夔“自题画像”诗的理解
自 题 画 像
作者 姜夔
鹤氅如烟羽扇风,赋情芳草绿荫中。
黑头办了人间事,来看凌霜数点红。
笔者所见到的姜夔《自题画像》诗全文就是这样的。目前互联网上搜索也只有这么一首,不知是否改动。若没有改动诗句,笔者认为提出疑问者所说的诗旨就不那么准确了。如“鹤氅羽扇”并非连贯使用,而中间有“如烟”两字,后有一个“风”字,凌霜而非凌霄。下面笔者先折字分析然后再重组,诗旨就能明了。
鹤;是一种大鸟,高寿的象征。俗语有松鹤延年。
氅;是外套,外衣之意。
如烟:快而轻,形容时间过得快。
羽:是古代音乐中五音之一,也是羽毛的简称。
扇风:是一种生活状态。羽扇风:有在音乐声中生活过程意。
赋情:以诗词寄托情怀意。
芳草:芳香之草。有知音,红颜知已,情人,美人之意,这里代指情事。
绿荫:绿色的荫。荫有庇护,荫庇,荫凉等意,这里当是荫庇意。绿荫中:是隐藏,不易被人发现的绿荫之内意。
黑头:头发是黑的人。指人在青壮年时期。《辞海》中载:司空图《新岁对写真》诗赋轻销丹灶火,市朝偏贵黑头人。又载:《世说新语•识鉴》:诸葛道明初过江左……先为临沂令,丞相(王导)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黑头公谓头未白而官至三公。又引申说京剧脚色行当。京剧传统剧目中的包拯,大都以唱功为主,并勾黑脸,后即泛称偏重唱功的花脸脚色为黑头。有时也作为“大花脸的同义词”。包拯是做过宰相,在戏称黑脸包公。京剧的黑头脚色由此可认为并非专指包拯或专指宰相,更何况京剧的存在也在姜夔《自题画像》诗之后的不少年月。
办了人间事:办了是做了。人间事:可多了。最大的人间事,当是生死大事非他莫属。此当指生死大事。
来看:有你看,再看,过来看之意。
凌:有相犯,迫近之意。
霜:有高洁,白色之意。凌霜是年岁的代称,指头发近似霜样白了。
数:点数,频繁,或密意。也指天然之理,天数,气数,命运之意。
点:个数,点灯,燃火等意。
红:火与血的颜色。有发迹,喜庆,利润,胜利,成功等意。
下面再看如上字与词组合的情况。
“鹤氅如烟羽扇风”可以理解为:披着高寿的外衣,在飞快的羽扇风中度过。这里的羽是音乐之音,扇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也就是说不能理解为羽毛做的扇子。应该是在音乐声中度过到高寿时期。这一句强调了一个“声”字。这与姜夔的音乐研究几十年有关联。
“赋情芳草绿荫中”:说用心书写情词寄托对恋人的相思,尽情书写美人的诗词,可又隐藏在“绿荫中”,不易被人发现一片真情。这句又与上一句的“声”字相配,强调了一个“色”字。这与姜夔几十年写的情词有关。
“黑头办了人间事”:说是头发还是黑时,青壮年时期就办了人间的大事。我们家乡有句俗语:白发人送黑发人,是长辈送葬晚辈之意。应该是人间一大悲衰之事。姜夔四十来岁,头发未白,就有儿女死亡之事,是其送葬的,此句当指此事。
“来看凌霜数点红”这是连接第三句之意,到了头发迫近霜时还有几点“红”,这个“红”是连接第三句,那意思就明白不过了。不用猜是发迹,成功,胜利等。当指儿女之意。若改“凌霜”为“凌霄”,诗意不但有改变,只怕也难读通。姜夔的诗词虽然含蓄,暗喻手法较多,但仍不失顺畅,“去留无迹”风韵。
前两句是说自己的经历,后两句是说儿女事。这也应是《自题画像》最好的事由。在那百事孝为先,无后为大的思想环境中,《自题画像》还能选其他事由比其更好吗?前两句围绕“声”“色”写自己的过去,后两句写传承之事,不但符合当时社会现状也符合姜夔的心态。
现在把四句诗连起来理解:
第一句是说:时间过得快,象烟一样,就到了披着高寿外衣的时候,是在音乐声中度过的。
第二句是说:用情用心血写就的情词在绿荫中不易被人发现一片真情。
第三句是说:青壮年时期就送走了儿女,是一悲哀事。
第四句是说:老了还有儿女传承感到心慰。
这四句诗也很与姜夔身世,经历相符。具体事项其他章节中已述,在此不费笔墨,只说这四句诗是与“姜夔《自题画像》”之诗旨相适应的。
五、姜夔吊范成大的诗
姜夔与范成大的关系,友情,其他章节中涉及到,这里省略。但要知道范成大很赏识姜夔,姜夔对范成大充满着感激、尊敬、爱戴之情。这些应该在姜夔吊范成大诗中有体现,现抄录姜夔吊范成大的诗如下。
其一
身退诗仍健,官高病已侵。江山平日眠,花鸟暮年心。九转终无助,高竟欲寻。尚留巾垫角,胡虏有知音。
其二
未作龙蛇梦,惊闻露电身。百年无此老,千首属何人。安得公长健,那知事转新。酸风忧国泪,高冢卧麒麟。
其三
未定情钟痛,何堪更悼亡。遗书知伏枕,来吊只空堂。 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沉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
六、姜夔的《自题画像》诗与《吊范成大》诗之比较
姜夔的《自题画像》诗第一句是说有鹤样高寿的外衣。如果姜夔这样说范成大,那就是姜夔对范成大不敬了。第三句是说“赋情芳草”,若放在范成大身上,一是不符合范成大的诗情,范成大是以田园,花鸟为主。正如姜夔在吊诗中所说“花鸟幕年心”。二是不大妥当。一个晚生说长者“赋情芳草”,姜夔的笔下会留笔德 。姜夔可以“戏平甫”,可以“戏张仲远”,若戏范成大,那不是范成大人品出错,就是姜夔脑子出了问题。据考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那么姜夔就不会说范成大“赋情芳草”了。倒是姜夔自己“赋情芳草”几十年,1176年前后认识合肥女子,到1197年前后姜夔仍梦思不断,几十年写了不少情词。
《自题画像》诗用姜夔自己的口吻写自己,那就恰当,得体。自己不说自己是高寿,而是说有高寿外衣。如现代人问老人:今年高寿?老人必回答:虚度多少春!或者说“吃了多少年盐或米之类”,而绝不会回答:今年老子寿高七十、八十之类。这里就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含蓄,自谦的人格品行,传统风貌。
姜夔《吊范成大诗》就直白,率真,说范成大的人品,“三高竟欲寻”,“胡虏有知音”,“酸风忧国泪,高冢卧麒麟”,说范成大的经历:“身退诗仍健,官高病已侵”,“胡虏有知音(使金事)”,说范成大的心境,“江山平日眼,花鸟暮年心。”说范成大与姜夔的友情:“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说姜夔对范成大死亡的伤心:“遗书知优枕,未吊只空堂,”“沉思洒杯落,天阔意茫茫。”
把姜夔的《自题画像》诗与《吊范成大》诗做一比较,就不能明白《自题画像》是以自己身份写自己,而《吊范成大》的诗就是以自己身份写范成大,区别之大,用词明显不同,诗旨明显不同。这体现了姜夔诗词一贯坚持的婉约风格,说自己与说他人就是不同,体现《自题画像》诗很符合姜夔的自己情况。而《吊范成大》诗就很符合姜夔与范成大两人之间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姜夔的《自题画像》诗是姜夔为自己的画像而题的诗。画像又是布衣诗人的像,而且姜夔的画像来龙去脉清楚,笔者由此认定:这张具有布衣身份,诗人风范的半身像就是姜夔的画像。
姜清水
2008年6月10日
|
|
|
|
|
|
|
作者:59.54.146.*
2008/6/21 20:12:52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46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是四川的,我叫姜丰,男 |
|
|
|
|
|
|
作者:222.215.97.*
2008/6/16 9:27:20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47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宏 |
|
|
|
|
|
|
作者:124.230.16.*
2008/6/11 0:54:21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48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古老的姓,留个名。
武汉姜友利。
有来有去[URL=http://www.whylyq.com/]http://www.whylyq.com/[/URL] |
|
|
|
|
|
|
作者:221.235.35.*
2008/5/27 20:42:42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49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是广州的,广东很少人姓姜啊!! |
|
|
|
|
|
|
作者:59.42.128.*
2008/5/20 13:50:24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450 |
回复:姓姜的都进来哈~``````` |
|
|
我叫姜颖 |
|
|
|
|
|
|
作者:59.42.128.*
2008/5/20 13:49:40
| 回复此帖子
| |
|
|
|
|
|
|
|
|
|
|
|
|
|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 457 篇,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末页 加入收藏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