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盼健康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曾任湖北、江西、浙江安抚使,其词比例雄厚,慷慨悲壮。
“弃疾”二字不俗,“弃”字在甲骨文中是个头向上的婴儿,表示逆产。本意为扔掉或是离开,“疾”字本意是指受兵伤,泛指生病。“弃疾”就是脱离疾病,他的字“幼安”,“幼”指幼小或是小孩,“安”之平安。我们是否可以推测,辛弃疾的父母期盼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才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呢?或者说辛弃疾小时候闹过兵病,险些死了,后来却生存下来,才取名“弃”了“疾”,“幼”又“安”了?他的号为“稼轩”,“稼”为播种五谷,“轩”的本意是大夫以上所乘的车,后来的含义是有栏的长廊或小室,由此,可见他的平民思想。
由“辛弃疾”的名字,我们还可以联系到霍去病(前140—前117),他是西汉名将,以出击匈奴名载史册。弃疾也是去病,去病也是弃疾。
比较之下,“弃疾”是书面语言,“去病”则是口语。其中有雅俗之分。另外,联系到姓氏,“辛”可以指草药的特性,以“辛”去疾符合中医学说。“霍”字同样也说得通,司马相如在《大人斌》中有句“焕然雾除,霍然云消”,来形容病愈之速。“霍去病”也就是病去的很快,绝非“去病如抽丝”了。
说“邦”“彦”
张邦昌(1081—1127)北宋末年为少宰、太宰,后被金朝树为傀儡皇帝。
汪伯彦(1069—1141)北宋末年为枢密院事,又升为右仆射,居相位。
李邦彦(?—1130)北宋末年为尚书左丞,被称为“浪子宰相”。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被称之为“词家之冠”。
不难发现,这四个人都是同时代的人,且前三人都作为“宰相”,他们的名字除了“邦”就是“彦”,其中两人邦彦和用,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邦”字的含义。一为古代诸侯国之封,二为分封。后来,泛指国家。
众所周知,北宋自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太祖皇帝,重文轻武,“宰相必用读书人”,对“士”格外看重,人们自然以士为荣,直接反映到取名上。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政权动荡,人们又必然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关心兴国安邦。邦昌字子能,伯彦字廷俊,李邦彦字士美,周邦彦字美成,从中也可以渗透出自以为是的意味。
程松寿献*
程松寿为南京时期的谏议大夫,求官心切,花钱买了个歌姬,取名松寿,献给当朝宰相韩侂胄。
韩侂胄觉得奇怪,问道:“这歌姬怎么同你名字一样?”程松寿回答:“是我为他现改的,为的是*名常达钧听。”意思是您常常能听到我的名字。果然,程松寿飞黄腾达,连升数级。这种行径有点不知羞耻,不过也体现了名字的重要性。
“松寿”二字不用解释,是希望长生,并无深意。我们不妨看看韩侂胄
韩侂胄(1151—1207)字节夫,曾力主收复中原,兵败求和,被南宋朝廷杀害。
“侂胄”两字生僻,读音为“托宙”。“侂”的含义是依托。而“胄”在汉字中是很微妙的,下面从“冃”读为“宙”,下边从“月”乃读为“宙”,从“冃”时是指古代战士作战时戴的帽子。即头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胄而下。”从“月”时是指帝王或贵族的后裔。《三国志·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韩侂胄的“胄”当从得是从“冃”之义,依托头胄,具有尚武精神,不成功,则成仁,甘于死结,因此,他的字为“节夫”。
“胄”字写法上有细微区别,读音一样,含义不同,恐怕在汉字中是绝无仅有的。
“成吉思”之解
成吉思汗(1162—1227),即元太祖,名铁木真。蒙古族首领,为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汗”为蒙古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成吉思”三字却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一、《蒙古源流》一书中说,铁木真即位的前三天里,清晨总有一只五彩鸡啼鸣,其叫声如“成吉思”,僚属们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为此,便以“成吉思”为号。
二、曾有个巫师名叫阔阔出,在严寒的冬季赤身裸体进入荒野山间,与天神会面,然后代天神发言,“成吉思”为坚强之义,“成吉思汗”就是他授意的。
三、有人按蒙语分析,“成,大也,吉思,最大也。”“成吉思汗”为最大的皇帝。
四、蒙古突厥语中有“腾吉思”一词,也可译为“成吉思”,意思是“海”。成吉思汗便是“海洋之汗。”与古尔汗(普天下汗)、塔阳汗(全世界汗)相近。
五、《蒙鞑备录》中说,成吉思汗,译语为“天赐”。北方民族 习惯在君称之前加上“天”字,如汉族皇帝称之为“天子”。
何种说法更接近事实,学术界尚无定论,这只好由读者自己琢磨了。